肛漏又称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指的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这个通道有内口与肛管或直肠相通,外口则开口于肛周皮肤,中间为瘘管,使得肠道内的分泌物、粪便等可通过瘘管从外口流出。
肛周脓肿是引发肛瘘的首要原因,当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缩小,但感染源未彻底清除,炎症持续刺激,促使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形成肛瘘。此外,肛门直肠损伤,如外伤、手术操作不当等,破坏了肛门直肠的正常结构,细菌侵入感染,也可能导致肛瘘的发生。另外,一些特殊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累及肛管直肠,同样会增加肛瘘的发病几率。肛周反复流出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是主要症状之一,外口会周期性地流出这些分泌物,有时外口会暂时闭合,但随着分泌物积聚,压力增大,又会再次破溃流脓。由于分泌物长期刺激肛周皮肤,患者常感到瘙痒,严重时可引发肛周湿疹。当瘘管出现急性感染,或者瘘管位置较深时,患者会出现肛门周围疼痛,尤其在排便、行走时疼痛加剧。肛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并处理内口,切开或切除瘘管,保证引流通畅,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以维持肛门正常功能。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瘘管切开术,适用于低位肛瘘,直接切开瘘管,刮除不健康组织,使其逐渐愈合。挂线疗法常用于高位肛瘘,利用橡皮筋或药线的慢性切割作用,缓慢切开肛瘘,避免肛门失禁。要预防肛瘘,需要注重肛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卫生。积极预防和治疗肛周脓肿,一旦发现肛门周围有红肿、疼痛等脓肿迹象,应及时就医。患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适当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肛漏(肛瘘)的检查项目
1、肛门视诊:医生直接观察肛周皮肤,查看有无外口、红肿、分泌物等。若见外口,留意其位置、形态,初步判断肛瘘类型,为诊断提供基础线索。
2、直肠指诊:医生戴手套并涂润滑剂后,手指伸入直肠。通过触诊,可感知内口位置、瘘管走向及有无硬结,辅助判断肛瘘复杂程度与括约肌关系。
3、探针检查:在视诊和指诊基础上,从外口轻柔插入探针,探寻瘘管走向与内口位置。操作需谨慎,防止形成假道,进一步明确肛瘘具体情况。
4、影像学检查:如肛周超声,能清晰显示瘘管、内口及周围组织状况,对复杂肛瘘诊断意义重大。MRI检查则更精准呈现肛瘘解剖结构,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详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