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但在《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眼里,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一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精明小伙传递的信息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点,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引爆点。
《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法则是圈层营销或者说窄众营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应该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首先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环境威力法则针对的是客户感知与项目期望表达的信息是否高度一致的问题。
一、 流行的三个特征:
(一)传染性;(二)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三)突发性
专业人员、经理、教师等这一类角色模型绝对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对应领域的服务成本增加,同时意味着教育、婚姻、生育等社会事件当中的正面引导缺失。此时率先受害的必然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教师成为“稀缺群体”,公立学校教师会选择跳槽到薪资更为丰厚的私立学校,首当其冲的便是贫穷的黑人学龄儿童,大量学龄儿童在街头流浪而不是坐在课堂里学习,必将加剧社会的动荡;而未成年少女缺少专家在避孕、生育等方面的正面引导,意外怀孕率也将迅速攀升。
二、流行三法则:
(一)个别人物法则;(二)附着力因素法则;(三)环境威力法则
三、个别人物法则
*80比20法则:在所有情况下,一项工作中的大约80%都是由参与工作的20%的人完成的、80%的交通事故是由20%的司机造成的,80%的啤酒是由20%的喝酒者喝掉,这一现象表现在流行病身上就更为极端了。比如,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淋病的流行是因为168个活动于4个街区、6家酒吧的患者。在流行方面,表现为一种社会浪潮往往是由少数人所驱动的。
四、附着力因素法则
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应当具有“记忆点”,只有信息具备了“记忆点”,才能牢牢附着在脑内,将受众被动记忆信息变为主动记忆信息,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正如偶像团体的舞蹈永远都在追求舞蹈动作的“记忆点”,像Wonder Girls的《Nobody》、Super Junior的《sorry sorry》,且不说舞蹈动作是否具备美感,至少都有让人过目难忘的“记忆点”,我认为这便是一首歌、一个团体的附着力。
五、联系员(擅长散布信息的人)
联系员需要具备的首要标准是:结识的人非常多。书中介绍了一名典型的“联系员”——商人霍肖,他在名单测试中获得了98分。他在电脑上记录了1600个人名和地址,并在名字旁边详细记录了当时他遇见此人的情况。他的社交方式显然有些“古怪”,但这也恰恰解释了他得高分的原因:他愿意去维系“微弱关系”,并不以此为负担。
此外,联系员的另一大特点是:涉足许多不同领域。书中提到的另一名一流“联系员”——洛伊丝热心公共事务、喜爱参与社会活动,涉足过戏剧、出版、医务、公益法律、环保、交通、政治、商业等众多领域。
六、内行(擅长收集并散布信息的人)
内行的一大特点是:主动收集信息并积极散布信息。并且内行主动收集信息并加以传播是出于社交动机。书中典型的“内行”——经济学家阿尔伯特所具备的特点:擅长说服、乐于分享消费经历、重视细节、渴望帮助和影响别人,恰恰是一个“内行”应当具备的素质。正如阿尔伯特本人所言:内行总是通过解决自己的问题达到解决别人问题的目的。
内行为什么能在流行浪潮爆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不为人知的信息,更在于他们并非出于个人利益帮助别人,而是自愿帮助他人、出于助人为乐的原因帮助别人。正如大众点评app,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自发撰写用餐、购物、参观感受,撰写时也并非出于私利,而是真诚地表达喜好。这种自愿打分机制,显然要比所谓专业人士评判更容易让人接受。
内行与联系员的区别在于内行的社交圈不及联系员大,因此信息所及范围自然也难以匹及。然而,内行往往拥有出色的共情能力——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替ta考虑,并愿意分享本人的经验,愿意提供信息但并不强人所难。
七、旺德曼的猎宝法
直销员旺德曼和他的“猎宝法(treasure hunt)”:在优惠购物单的一个角落中画上金色小盒子,读者可以凭借金色小盒子兑换唱片,小盒子就成为了广告的“附着力因素”。正是凭借“猎宝法”,1978年,哥伦比亚公司在杂志上刊登的长期广告中,每份杂志广告都开始带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