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欢迎来到咚咚学习的地方,缘分。今天要学习的汉字是“螽”,它是一种古代的昆虫,也叫“螽斯”,形状像蝗虫,但比蝗虫大得多,有时候还能发出响亮的声音。你能认识这个字吗,为什么它的下面有两个“虫”字呢?一来翻书学一学。
“螽”字的拼音是zhōng,属于形声字,也就是说,它的字形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成。我们可以看到,“螽”字的下半部分是两个“䖵”字,“虫”是表示虫类的偏旁,也叫“虫旁”。这两个“䖵”字就是表意部分,它们告诉我们,“螽”字和虫类有关,它是一种特殊的昆虫。
那么为什么要用两个“䖵”字呢?这是因为古人想要表达“螽”的数量和大小。“螽”是一种群居的昆虫,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所以用两个“䖵”字就可以表示“螽”的多数和繁盛。“螽”也是一种体型很大的昆虫,它们有时候能长到一尺多长,所以用两个“䖵”字也可以表示“螽”的巨大和壮实。
“螽”字的上半部分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冬”字,它是表音部分,也就是说,它和“螽”字有相同或者相近的读音。我们知道,“冬”字的拼音是dōng,它和“螽”字都有一个ōng的韵母,所以古人就用“冬”字来表示“螽”字的发音。
“冬”字还有一个隐含的意义,“冬”是“终”的初文,有最终、终结、结果之义,表示“螽”长成为虫之后,形态不会再发生改变了。
篆书当中是这样写的:螽字的本义为昆虫名,即螽斯,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细长,善跳跃,雄的能振翅发声,对农作物有害,如今是蝗虫一类的总称。又因“螽斯”这种昆虫喜欢成群活动,故旧时以“螽斯”做祝人多子多孙之词。
许慎《说文解字》中对“螽”字的解读为:
螽,蝗也。从䖵夂聲。夂,古文終字。,螽或从虫眾聲。職戎切〖注〗,古文螽。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对“螽”字的解释为:
螽,蝗也。蝗下曰:螽也。是爲轉注。按爾雅有蛗螽、草螽、蜤螽、蟿螽、土螽,皆所謂螽醜也。蜤螽,詩作斯螽,亦云螽斯。毛、許皆訓以蜙蝑,皆螽類而非螽也。惟春秋所書者爲螽。从䖵聲。職戎切。九部。,古文終字。見糸部。
他们两是在说什么呢,直接看段玉裁的吧,因为他在许书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解释,还指出了许书中存在的不足。
“螽”就是“蝗”,也就是一种有害的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于跳跃。在《尔雅》这本古代的词典里,把“螽”分为五种,分别叫做“蛗螽”、“草螽”、“蜤螽”、“蟿螽”和“土螽”,都是指不同的“螽醜”,也就是不同的“螽”的幼虫。其中,“蜤螽”在《诗经》里写作“斯螽”,也有人读作“螽斯”。毛亨和许慎都把“斯螽”或“螽斯”解释为“蜙蝑”,也就是一种类似“螽”的昆虫,但其实不是真正的“螽”。只有在《春秋》这本古代的历史书里,写的才是真正的“螽”。同时,它也是汉字“终”字的古字写法。
《正字通》当中对“螽”的解释也很长,如图:
有点长,繁体字较多,五百多个字,还没有标点符号,头痛不?
我尝试把这段注释,做简单理解(理解不当的地方感谢私信指正):
这一大段注释主要讲述了螽斯这种昆虫的特征、习性、名称、变化和意义。螽斯是一种类似于蝗虫的草食性昆虫,有长蛇状的身体和修长的股,能够跳跃和飞行,身上有青黑色的斑纹。它们在土穴中产卵,到夏天时孵化出来。它们的声音随着风向而变化,有时像草虫,有时像蚯蚓。它们能够繁殖很多后代,一母百子。它们与蚯蚓不同种,但有时会共处一个穴洞,形成雌雄配对。
螽斯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和写法,如螽蜋、趯趯阜螽、负虫、喓喓草虫、蜙蝑、春箕、春黍、五月斯、螇蚸、蠰谿等。这些名称和写法反映了它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风向、不同形态、不同颜色、不同声音、不同性质、不同味道、不同气候、不同数量和不同寓意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周南地区,它们被称为“螽斯”,在豳风地区,它们被称为“斯螽”,这是因为字形和音调的差异;在春天时,它们被称为“春箕”或“春黍”,因为它们像箕筐或黍穗一样长而青;在五月时,它们被称为“五月斯”,因为它们用股相切发出声音;在秋天时,它们被称为“阜虫”或“草虫”,因为它们在土阜或草丛中鸣叫;在北方地区,它们被称为“负虫”或“喓喓”,因为它们背负着翅膀或发出细微的声音;在南方地区,它们被称为“虴虫”或“蚱蝗”,因为它们善于跳跃或像小蝗一样。
《春秋传》中还记录了螽斯在不同月份出现的次数,以及其与闰月的关系。《说文解字》中还引用了邢疏和严粲的注释,进一步说明了螽斯的名称和写法的异同。
关于汉字“螽”字的内容简单写到这里啦,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一起学习。
更多推荐敞下面一个毛字,氅怎么读拼音,氅是什么意思?嫐,你认识吗?真的表示“脚踏两只船”?大字下面一个小“夵”字怎么读拼音,表示“不大不小”?“三女”构成的“姦”字,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耄耋什么意思,耄耋之年是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