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奥斯卡金像奖广受尊重,各电影公司在所谓的“奥斯卡颁奖季”花费上百万美元进行公关宣传,并雇佣了记者来推销他们的电影。这也导致人们批评奥斯卡金像奖越来越受到市场推广的影响,而不是依靠影片的品质来赢得奖项。威廉·弗莱德金,一位获得金像奖的导演和前典礼制片人,曾于2009年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表达了这种批评。他把这种现象描述为“有史以来各行各业中最大规模的推销”。
拒绝受奖
编辑
一些获奖者曾联合抵制奥斯卡典礼,并拒绝接受所获得的奖项。第一位做抵制的人是杜德利·尼可斯(英语:Dudley Nichols)(《革命叛徒(英语:The Informer (1935 film))》最佳写作剧本)。他抵制了第8届金像奖典礼,理由是奥斯卡与美国编剧工会有冲突。乔治·史考特(《巴顿将军》最佳男主角)在第43届金像奖典礼上成为第二位拒绝接受奖项的人。史考特把颁奖典礼描述为“行尸走肉般的典礼”,并说“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第三位是马龙·白兰度(《教父》最佳男主角),他的理由是,电影工业里面存在种族歧视,并且白人在电影工业里过于主流。在第45届金像奖典礼上,白兰度委派萨钦·小羽毛阅读了长达15页的演说来详细描述他的批评。另外,在第75届金像奖典礼上,动画导演宫崎骏(《神隐少女》最佳动画长片)也拒绝领奖,理由是不想去在轰炸伊拉克的国家,那时美国在打伊拉克战争。
电影不均等
编辑
Tim Dirks——Filmsite(英语:Filmsite)电影评论网的编辑,曾为奥斯卡写过这样一段话:
不幸的是,有价值的评论,艺术家的洞察,文化上的影响力,和许多电影中高质量的创造力,在权重相同的投票体系里,这些因素都没有得以凸显。特别是自1980年代起,一哄而起的商业大片依靠高成本的“公式化制作”和骄人的收益,成为强势的大赢家(和最佳影片奖的获得者)。但是它们并没有那些伟大电影所具有的深度,也没有以任何方式被评论家广泛认可。
典型对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批评集中在获奖及提名作品类型过于集中,包括史诗片、传记片、浪漫喜剧,以及剧情夸张的家庭题材等。这些电影大多数在美国发行,并且通常集中于颁奖典礼前三个月上映,被称为“奥斯卡鱼饵(英语:Oscar bait)”。
整体而言,奥斯卡的获奖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偏好。1940年代早期,战争题材电影更容易获奖;1940年代后期、1960年代末和2000年代中期,社会问题类电影成为主流;1960年代初到中期,音乐剧和历史题材占优势;1970年代后期和整个1980年代,家庭剧和传记片成为热门;1970年代初和1990年代,“B级片”受到青睐;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历史题材再次流行;而2000年代后期,评论家盛赞的导演拍摄的暴力独立电影更容易脱颖而出;到了2010年代,历史电影再度回归热门行列。不少人批评奥斯卡评审与观众的偏好越来越脱节,认为电影公司制作影片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获奖,而非迎合观众喜好或追求评论家的认可。
表演类奖项同样备受质疑。一些人认为,部分演员的表现并不算出色,但仍然获奖,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深受观众喜爱或获得同情,又或是评审为弥补过去的错误或平衡结果而授奖。类似的批评也适用于“终身成就奖”。
得奖争议
编辑
2018年2月,《英国心理学期刊》刊出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奥斯卡金像奖中评审们在选择最佳演员时并非只看演技。在报告中,他们比较了自1968年起奥斯卡金像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男、女主角名单,共计908位,结果美国演员入围机率超过60%,而胜出的比率分别达69%及52%。
拉票行为
编辑
人们对拉票行为褒贬不一,提名和最终投票的结果均因电影公司的公关活动而有失偏颇。然而,那些赞成公关活动的人们声称拉票并不只局限于奥斯卡,比奥斯卡更具声望的诺贝尔奖也受到科学家们发起的广泛的拉票运动之影响。尽管如此,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由电影公司或参选人运作,后者则是由学界同仁发起和组织。
得奖电影抄袭争议
编辑
《动物方城市》、《水底情深》等电影,因抄袭诉讼使电影得奖的合理性遭到质疑,但该两部的电影抄袭诉讼最终被驳回。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电影因为抄袭争议被取消资格。
取消资格
编辑
有7部电影因为违反规定在正式颁奖前被撤销资格,包含:
《马戏团》(1928)
《蛮国战笳声(英语:Hondo (film))》(1953)
《上流社会(英语:)High Society (1955 film))》(1955)
《教父》(1972)
《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英语:A Place in the World (film))》(1992)
《大西洋号角(英语:Tuba Atlantic)》(2010)
《独不孤(英语:Alone yet Not Alone)》(2013)
1部电影于颁奖后被追回奖项:
《美国新生代(英语:Young Americans (1967 film))》(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