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Open
Loading Please wait Loading Please wait Loading Please wait Loading Please wait Loading Please wait Loading Please wait

天问一号

此条目介绍的是包括轨道器、着陆器和祝融号在内的整个火星探测器。关于天问一号搭载的火星车,请见“祝融号火星车”。

“萤火二号”重定向至此。关于一种超级计算机,请见“深度求索”。

若非特别注明,本条目所有时间皆为东八区标准时间(UTC+8)。

天问一号天问一号环绕器在火星轨道上的影像(上)天问一号着陆器和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照片(下)名称火星一号(2018年至2020年)[1][2][3]天问一号(2020年后)任务类型火星无人环绕、着陆、巡视运营方 国家航天局国际卫星标识符2020-049A卫星目录序号45935任务时长现已1812天22小时又35分(自发射)轨道器:≥1个地球年 现已1610天15小时又24分(自入轨环绕) 巡视器:90个火星日[4] 现已1517天3小时又58分(自着陆)

航天器属性航天器类型轨道器、著陆器、探测车制造方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发射质量合计: 5,000千克(11,000磅)轨道器:3,715千克(8,190磅)巡视器:240千克(530磅)尺寸巡视器:完全展开:2.6m × 3m × 1.85m未展开:1.65m × 2m × 0.8m

任务开始发射日期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15秒167毫秒 [5][6]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场文昌 LC101承包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火星轨道器航天器组件轨道器入轨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7]轨道绕火轨道 275km×10,749km[8]轨道参数倾角86.3°火星着陆器航天器组件著陆器[9]著陆日期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10][11]著陆点乌托邦平原 25°03′58″N 109°55′34″E / 25.066°N 109.926°E / 25.066; 109.926[12]火星探测车航天器组件巡视器著陆日期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10]著陆点乌托邦平原

部署日期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释放至火星表面)

天问一号探测任务徽标中国行星探测工程← (首次任务)天问二号 →

天问一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进行的一项火星探测任务,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下的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一部分[13]。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送入预定轨道[6]。天问一号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在2021年2月10日完成火星捕获后进入环火轨道。之后天问一号陆续展开着陆、巡视等火星科学探测任务[14][15]。其既定目标是寻找当前和过去生命的证据,并评估行星的环境。2021年5月15日北京时间上午7时18分[10][11],天问一号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16],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在火星着陆探测器的国家[17] [18][19][20];成为继美国[注 1]后,世界上第二个在火星部署火星车的国家 [21]。

名称[编辑]

自2018年起,该火星探测器被暂时命名为“火星一号”。[1][2][3]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探测器正式命名为“天问”系列,该火星探测器被正式命名为“天问一号”。“天问”一词取材来自《楚辞》由诗人屈原所创作的长诗《天问》,以此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了对真理执著的追求。

此外,行星探测工程后续任务也将依次命名为“天问二号”、“天问三号”等。[22][23][24]

任务筹备[编辑]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深空探测始于月球,2007年中国探月工程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对月球进行探测并积累经验。由于火星探测的难度远大于月球,在这一时期火星并不是中国太空探索的主要目标[25]。

中国对火星的探测的首次试水是2011年的萤火一号任务,该任务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发起,并不在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之内。萤火一号作为中国的首颗火星探测器,搭载于联邦航天局福布斯-土壤之上,于2011年11月9日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原设计寿命两年,主要科学探测目标是对火星的空间磁场、电离层和粒子分布变化规律,以及火星大气离子逃逸率进行探测[26]。然而俄罗斯负责的部分出现故障,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主推动系统上的两个发动机都未能点火启动导致发射后无法离开近地轨道[27],最终于2012年1月15日再入地球大气层,并坠毁于太平洋海域,这次任务并没有轮到考验中国自主研制的萤火一号探测器的性能即结束[28]。

尽管萤火一号任务失败,但它为中国培养了人才队伍,奠定了未来中国自主火星探测的基础。在萤火一号之后,中国组建了原本没有的专门研究火星的科研团队,翻译出版了关于火星的教科书,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目标和探测方案,开始建设可以远达火星轨道的深空测控站,中国自此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火星探索之路,将火星探测任务列入国家航天规划之内,并将首次独立火星任务本应分两步、甚至三步走的“绕、落、巡”计划,合并在一次实施。[29]

2018年第69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展出的当时尚未命名的祝融号火星车模型

2014年6月,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在第22届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的开幕式上透露中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的着陆巡视[30]。同年11月11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火星车的早期等比例模型首次亮相[31]。

2016年4月22日,时任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来临前透露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已于当年1月11日获批,将在2020年前后发射火星探测器,一步实现绕火星的探测和着陆巡视[32]。同年8月23日,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图,并启动中国火星探测工程名称和图形标识全球征集活动,标志着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全面公开[33]。

2019年11月14日,国家航天局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并邀请了部分外国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人员观摩试验并参观相关试验设施[34]。

2020年3月10日,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无线联试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就探测器与地面系统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对各类方案、技术状态、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35]。

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宣布了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名称与图形标识,将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将中国首次独立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36]。

目标与任务[编辑]

天问一号环绕器上的高分辨率相机(HiRIC)

这是中国的首次星际任务,也是对火星的首次独立探测。因此,目标首先是验证深空的通信和控制技术,在行星上绕轨道运行以及在其表面着陆。 轨道器还必须能够找到地点,以便将来返回火星样本。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必须达到5个目标:

研究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和成因的研究。为此,该探测将使用来自特征区域的精确数据来分析行星的地形,这些特征区域包括河流的干燥河床、火山、风蚀、两极冰川等。轨道器上的两个摄像机专用于此目标。

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征和地下层的特征,与水冰分布。探测火星土壤种类、风化沉积特征和全球分布,搜寻水冰信息并开展火星土壤剖面分层结构研究。这就是轨道器和火星车上的雷达的作用。

研究火星表面物质组成,开展表面矿物组成分析。分析火星古代湖泊,河流和其他景观中存在的风化的碳酸盐,这些矿物是由地球上过去存在的水引起的,例如赤铁矿,层状硅酸盐,硫酸盐水合物甚至高氯酸盐矿物,以建立与过去火星水的联系。轨道器和火星车上的光谱仪以及多光谱摄像机专用于此目标。

研究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开展火星电离层结构和表面天气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以及更广泛的大气研究,无论是在其近太空环境还是在其表面。这是轨道器上的两个粒子探测器以及火星车上气象站的作用。

研究火星的内部结构,其磁场,其地质演化的历史,其质量的内部分布及其引力场。轨道器和火星车上的磁强计以及雷达专用于此目标。[37]

整个目标围绕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或具备生命存在的环境,火星演化和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两大科学问题开展[38]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将通过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共同实现,这在国际尚属首次。环绕探测主要开展火星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详查探测,巡视探测专注于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39]

天问一号探测器示意图

基本技术方案[编辑]

天问一号的各组成部分

天问一号任务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40]

探测器[编辑]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总质量约为5吨。[40]

环绕器[编辑]

环绕器重约3715千克[41],主要任务为:火星大气电离层分析及行星际环境探测;火星表面和地下水冰的探测;火星土壤类型分布和结构探测;火星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变化探测;火星表面物质成分的调查和分析。为此,环绕器配置了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火星磁强计、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共7种科学设备。[39]

着陆巡视器[编辑]

着陆巡视器由进入舱和巡视器组成。进入舱重约1285千克,被包裹在球锥大底加球锥背罩内完成火星进入、下降、着陆(EDL)任务[42]。巡视器重约240千克,完成巡视探测,其主要任务为:火星巡视区形貌和地质构造探测;火星巡视区土壤结构(剖面)探测和水冰探查;火星巡视区表面元素、矿物和岩石类型探测;火星巡视区大气物理特征与表面环境探测。为此,火星车配置了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共6种科学设备。[39]

巡视器经全球征名、评审、网络投票等层层遴选,在2021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开幕仪式上被正式命名为“祝融号”。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43]

天问一号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运载火箭[编辑]

天问一号任务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负责发射并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长征五号地火转移轨道发射能力超过5吨,是中国唯一有能力执行天问一号任务的运载火箭[44]。长征五号于2016年11月成功首飞,但在2017年7月的第二次任务中遭遇失利[45]。经过两年多的归零工作后,长征五号于2019年12月27日成功复飞[46],保证了2020年7月地火转移窗口期火星探测任务的按计划实施。

天问一号是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首次应用性发射[47]。

发射场[编辑]

天问一号任务发射地点为2014年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该发射场是中国最先进、纬度最低的发射场,可为火箭提供最大运力,也是唯一有能力进行长征五号发射的发射场。

测控[编辑]

位于阿根廷内乌肯省的阿根廷深空站

参见:中国深空测控网

深空测控能力对于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至关重要,中国最早的火星任务萤火一号与俄罗斯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为中国在当时尚未拥有真正的深空测控网[48][49]。经过数年建设,在2017年中国基本建成了兼具S/X/Ka多频段测控能力,集测控、数传和长基线干涉测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国深空测控网,对深空航天器的测控覆盖率提高到了90%以上,综合水平处于世界前列[50]。

参与天问一号任务的测控系统包括:[40]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佳木斯深空测控站: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拥有一座66米直径天线,于2012年建成。

喀什深空测控站:位于新疆喀什市,于2020年完全建成,拥有四座35米的深空天线组阵系统,达到等效66米口径天线的数据接收能力,是中国首个深空天线组阵系统。[51]

阿根廷深空站:位于阿根廷内乌肯省拉斯拉哈斯市,拥有一座35米直径天线,于2017年落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在海外的首个深空测控站。[52]

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期间,中国科学家利用中国深空站对在木星轨道运行的朱诺号探测器进行了多次跟踪与测量,表明中国已拥有了远至地-木距离的深空测控能力,为预定在2020年实施的火星探测计划做好了充分准备。[53][54]

地面应用系统[编辑]

为接收天问一号来自火星的信号,地面应用系统在天津武清新建一台全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直径70米,高72米,总重约2700吨,与已有地面数据接收天线进行组阵,达到等效103米直径面积的数据接收能力[55]。

在接收到信号后,武清站会对数据进行解码处理,然后用专用光纤发送到位于北京的国家天文台天问一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的运行控制与科学操作中心进行分析。

2020年7月23日 天问一号发射成功

2020年7月23日 数万民众现场见证“天问一号”发射升空

科学仪器[编辑]

环绕器和巡视器带有总共13个科学仪器,其中7个由环绕器携带,6个由“祝融号”巡视器携带:[39][56][57]

环绕器[编辑]

天问一号环绕器科学载荷配置图

中分辨率相机(MoRIC)在400千米的轨道上分辨率为100米,在可见光波段进行彩色成像。

高分辨率相机(HiRIC)在265千米轨道上的分辨率为0.5米(全色模式)和2.0米(彩色模式)。

火星磁强计(MOMAG)进行火星空间磁场环境探测。

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MMS)可确定元素组成,用以进行远距离火星土壤和表面物质成分分析。

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MOSIR)通过主动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来探测火星表面和地下水冰。

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MINPA)进行火星大气电离层分析及行星际环境探测。

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MEPA)同上。

巡视器[编辑]

这个部分摘自:祝融号火星车[编辑]

祝融号火星车与着陆器在火星表面的合照,由其释放的一台分离式相机拍摄。

若非特别注明,本条目所有时间皆为东八区标准时间(UTC+8)。

祝融号火星车是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实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火星巡视器部分,是中国首个在地外行星上运行的巡视器[58]。

该探测器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制造,于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作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的一部分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于2021年2月10日进入火星轨道[58]。2021年5月15日上午7时18分,祝融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59][58],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成功将巡视器着陆在火星表面的国家。也是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软著陆火星的国家(苏联未能成功释放巡视器)[60]。

祝融号火星车重240公斤,携带有导航与地形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多光谱相机等共六台科学载荷,设计寿命为90个火星日(大约93个地球天),实际工作已超过一个地球年。祝融号火星车自2022年5月18日开始进入休眠状态,原本预计在2023年初结束休眠,但其后一直未自主唤醒,据推测可能是沙尘积累导致电力不足从而无法满足唤醒条件。[61][62][63]祝融号巡视器科学载荷配置图

导航与地形相机(NaTeCam)拍摄可见光波段彩色照片以记录巡视区地形地貌,像素2048×2048。

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RoPeR)探测火星车沿途地下的浅表层结构,与环绕器上的次表层探测雷达原理相同,但分辨率更高。祝融号和与其同年发射及着陆的毅力号并列为最早装备该类仪器的火星地表探测器。

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RoMAG),探测着陆区火星磁场,确定火星磁指数。

火星气象测量仪(MCS)配备风、声传感器和温、压传感器,对巡视器附近的气温、气压、风速、风向和声音信息进行记录。

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MarSCoDe)进行火星巡视区表面元素、矿物和岩石类型探测。

多光谱相机(MSCam)同上。

除科学仪器外,环绕器与巡视器均配置了若干工程仪器(如避障相机、监视相机等)用以辅助任务进行。考虑到首次火星着陆失败的可能,着陆器还装备了火星探测器应急信标装置,可在非预期着陆的情况下向环绕器传输数据,返回尽可能多的信息。[64]

任务经过[编辑]

地面测试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绕落巡组合体

天问一号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所拍摄的火星表面影像

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天问一号着陆器,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

美国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在2021年6月6日拍摄到的位于火星表面的天问一号着陆器与祝融号火星车

主要事件[编辑]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地火转移轨道。[6]

2021年2月10日,在经过了202天的飞行后,天问一号顺利实施近火制动,成功进入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65]。

2021年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下降至火星进入轨道开始降落程序。7时18分,在经过了约三小时的降落过程后,天问一号着陆器携带祝融号巡视器通过伞降及反推的方式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66][67]。

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巡视器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68]

2021年6月11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由祝融号巡视器拍摄的首批科学影像图,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69]

2021年8月,祝融号达到了90个火星日的预定工作时长,累计行驶距离达到889米且状态良好,探测任务继续进行。[70]

2021年9月下旬开始,由于日凌作用导致的电磁干扰,天问一号环绕器与祝融号火星车按计划暂停工作,进入休眠状态。两者于2021年10月安全度过首次日凌并恢复工作。[71][72]

2021年11月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73]

2021年12月1日,国家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共同宣布中国的祝融号火星车与欧空局的火星快车号轨道器进行了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74]

2022年5月,祝融号火面工作时间达到一年。为应对沙尘天气导致的太阳翼发电能力降低及冬季极低的环境温度,按照设计方案和飞控策略,祝融号火星车于此时转入休眠模式,预计于同年12月前后的初春季节恢复正常工作[75]。但此后,该火星车或受太阳能电池片表面的火星沙尘积累影响,未能如期唤醒[76]。

2022年6月,天问一号环绕器完成获取覆盖火星全球的中分辨率影像数据,各科学载荷均实现火星全球探测,至此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和火星车均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后续环绕器将继续开展全球遥感探测,并择机开展拓展技术试验,为相关任务开展先期技术验证。[77]

2023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空间分辨率76米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78]

详细经过[编辑]

时间 (UTC+8)

事件

轨道/地点

备注

已完成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

发射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LC-10119°36′53″N 110°57′04″E / 19.614691°N 110.951004°E / 19.614691; 110.951004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顺利进入地火转移轨道[6][79]。

2020年8月2日7时

第一次轨道修正

地火转移轨道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3000牛发动机开机工作20秒,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80]

2020年9月20日23时

第二次轨道修正

地火转移轨道

在器地距离约1900万公里处,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按计划实施地火转移轨道第二次中途修正控制。[81]

2020年10月9日23时

深空机动

地火转移轨道

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控制下,“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

2020年10月28日22时

第三次轨道修正

地火转移轨道

“天问一号”完成第三次轨道中途修正[82]。

2021年2月5日20时

第四次轨道修正

地火转移轨道

“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国家航天局同步公布了“天问一号”此前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83]

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

近火捕获制动

火星捕获轨道 386km×181,763km 倾角11°

“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环绕器3000N轨控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远火点约18万千米,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15][7]

2021年2月15日17时

远火点平面轨道调整

绕火极地大椭圆轨道 280km×181,540km 倾角87.3°[84]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捕获轨道远火点平面机动。3000N发动机点火工作,将轨道调整为经过火星两极的环火轨道,并将近火点高度调整至约265公里。[85]

2021年2月20日19时

第二次近火制动

280km×84,600km 倾角87.7°[86]

2月20日,天问一号第二次到达近火点时进行制动,进入周期约为3.45天的调相轨道,使其在运行一圈再次到达近火点附近时,能够正好经过预定着陆区上空。

2021年2月24日6时29分

第三次近火制动

280km×59,000km 倾角87.7°

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近火点280千米、远火点5.9万千米、周期2个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轨道。探测器将在停泊轨道上运行约3个月,环绕器7台载荷将全部开机,开始科学探测。同时,载荷中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光谱仪等将对预选着陆区地形地貌、沙尘天气等进行详查,为择机着陆火星做好准备。[87]

2021年5月15日1时

探测器降轨

火星进入轨道

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88]

2021年5月15日4时

轨道器升轨+着巡组合体分离

轨道器:440km×59,000km 倾角87.7°着巡组合体:火星进入轨道

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的后续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搭建起地球和火星之间的通信桥梁。

2021年5月15日7时09分

着巡组合体再入

火星大气层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

着巡组合体登陆火星

乌托邦平原25°06′N 109°54′E / 25.1°N 109.9°E / 25.1; 109.9

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2021年5月17日8时

轨道器第四次近火制动

268km×12,581km 倾角89.2° [89]

天问一号环绕器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顺利进入周期为8.2小时中继通信轨道。在这一阶段,环绕器的主要工作是做地球和火星之间的“信使”,进行“地火传书”。[90]

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

释放巡视器

乌托邦平原

根据遥测数据判断,祝融号火星车5月22日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91]

2021年11月8日

轨道器第五次近火制动

275km×10,749km 倾角86.3°[8]

环绕器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73]

国际合作[编辑]

为了天问一号任务的顺利进行,国家航天局与多个不同国家的航天机构进行了国际合作:[92]

欧洲空间局的欧空局跟踪站网络 (ESTRACK)在天问一号从发射到前往火星的过程中提供了测控支持,其在火星运行的火星快车号会为着陆后的祝融号火星车提供备份通信功能。双方在2021年11月进行了试验并获得成功[74]。

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为祝融号上的表面成分探测仪中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探测仪(LIBS)提供了校正协助,用以和好奇号上的同类型设备进行比对。

阿根廷国家太空活动委员会通过阿根廷内乌肯深空站为天问一号的测控提供帮助。

奥地利研究促进署(FFG)参与了火星磁强计的开发和探测器飞行仪器的校准。

图片集[编辑]

该火星地形图为可互动图片,标注了火星表面各着陆器与火星车的位置,鼠标移至图片不同位置可查看相应信息,点击将跳转至相应条目。海拔以不同颜色呈现:白色和棕色表示最高海拔(+12至+8公里);其次是粉色和红色(+8至+3公里);黄色为0公里;绿色和蓝色为较低海拔(低至-8公里)。轴线为经纬度;极地地区有标注。 活跃探测车 不活跃 活跃着陆器 不活跃 未来 (另请查看: 火星地图; 火星纪念物地图 / 列表)

←小猎犬2号 (2003)

好奇号 (2012) →

深空2号 (1999)→

罗莎琳·富兰克林号 (待定) ↓

洞察号 (2018) →

←毅力号 (2021)

火星2号 (1971)→

←火星3号 (1971)

火星6号 (1973)→

极地著陆者号 (1999) ↓

↑ 机遇号(2004)

← 凤凰号 (2008)

斯基亚帕雷利EDM (2016)→

←火星探路者号 (1997)

勇气号 (2004) ↑

↓祝融号 (2021)

海盗号(1976) →

海盗2号 (1976)→

中国首张罗宾逊投影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

备注[编辑]

^ 前苏联的火星3号着陆器仅在火星上工作14秒后便失去联系,未能释放火星车

参见[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天问一号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维基新闻相关报导: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 成功发射升空

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环绕轨道

萤火一号

福布斯-土壤

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天体生物学

火星气候

火星生命

火星样本取回任务

载人火星任务

火星探测任务列表

火星希望号探测器

火星2020探测车任务

火星轨道器任务

航天主题 火星主题 中国主题

参考资料[编辑]

^ 1.0 1.1 中国火星探测器露真容 明年发射. 2019-10-12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 2.0 2.1 The Global Exploration Roadma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Exploration Coordination Group. January 2018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 3.0 3.1 China's Deep Space Exploration Roadma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8.

^ China Exclusive: China's aim to explore Mars. Xinhua News. 21 March 2016 [2016-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1).

^ China to launch Mars probe in July. ChinaDaily.com. 23 January 2020 [202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4).

^ 6.0 6.1 6.2 6.3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火星终迎“中国来客”. 中国新闻社. 2020-07-23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5).

^ 7.0 7.1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 chinanews.com.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8.0 8.1 Daniel Estévez. Tianwen-1 remote sensing orbit.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 It's official: China's first Mars lander debuts. 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 14 November 2019 [2020-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 10.0 10.1 10.2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2021-05-15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 11.0 11.1 官宣!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2021-05-15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8).

^ Binlong Ye, Yuqi Qian, Long Xiao, Joseph R. Michalskia, Yiliang Li, Bo Wu, Le Qiao. Geomorphologic exploration targets at the Zhurong landing site in the southern Utopia Planitia of Mars. ScienceDirect. 2021-10-08 [2021-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英语).

^ 中国火星天团首度亮相,明年向火星出发. 36kr.com. [2020-01-19].

^ “天问一号”:欲问哪些火星之秘?. 科技日报. 202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 15.0 15.1 邢斯馨.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news.cctv.com.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祝融号火星车顺利发回遥测信号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news.cctv.com.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 WSJ. China’s Zhurong vs. NASA’s Perseverance: Rover Tech in Mars Space Race. YouTube. 2021年5月15日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英语).

^ China has landed its first rover on Mars — here’s what happens next.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5).

^ La Chine va tenter de faire atterrir une sonde sur Mars dans les prochains jours.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Китай впервые осуществил успешную посадку зонда на поверхность Марса.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Jonathan Amos. China lands its Zhurong rover on Mars. BBC. 2021-05-16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5) (英国英语).

^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 命名天問一號. 中央通讯社. 2020-04-24 [2020-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 中国火星探测器露真容 明年发射. 2019-10-12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 The Global Exploration Roadma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 International Space Exploration Coordination Group. January 2018.

^ 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正在研制“萤火二号”. 2012年8月7日 [2015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7月25日) (中文(中国大陆)).

^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载俄火箭升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11-11-09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李鹏. 萤火一号遇险:中国火星探测之路怎么走. 科学网. 2011-11-16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萤火一号失败推迟中国火星探测. 中国日报中文网. 2012-01-20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吴季. “萤火一号”: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中科院之声. 2020-07-27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牛伟坤. 中国火星计划曝光:轨道器加火星车联合探测. 人民网. [202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8).

^ 赵竹青. 高清:中国火星探测器首秀 火星车神似“玉兔”. 人民网. 2014-11-11 [7 June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1).

^ 荣启涵; 郭丽琨. 我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 2020年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 新华网. 2016-04-22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1).

^ 白国龙. 高清:中国火星车亮相 太阳能电池板像4个“大翅膀”. 人民网. 2016-08-24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5).

^ 胡喆. 我国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 新华网. 2019-11-14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我国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1).

^ 胡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 新华网. 2020-04-24 [202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 Jia Yingzhuo, Fan Yu, Zou Yongliao.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Payloads of Chinese First Mars Exploration (PDF). 2018-09-06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3) (英语).

^ Zhou; et al. The subsurface penetrating radar on the rover of China's Mars 2020 mission. 2016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13–16 June 2016: 1–4. ISBN 978-1-5090-5181-6. doi:10.1109/ICGPR.2016.7572700.

^ 39.0 39.1 39.2 39.3 李春来; 刘建军; 耿言; 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 深空探测学报. 2018, 5 (5): 406.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8.05.00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40.0 40.1 40.2 耿言; 周继时; 李莎; 付中梁 孟林智 刘建军 王海鹏.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8月, 5 (5).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8.05.00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上海卫星. 509所为你解密火星环绕器结构设计!. 2021-02-14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中文(简体)).

^ 2020中国火星探测计划(根据叶院士报告整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ublished in 2018.

^ 胡喆、蒋芳. 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来了!. 新华网. 2021-04-24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 胡喆; 王琳琳; 周旋. 蓄势待发!为何“探火”任务要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 新华网. 2020-07-17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 新华社快讯.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 新华社. 2017-07-02 [2017-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6) (中文).

^ 赵竹青. “胖五”王者归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 人民网. 2019-12-27 [2019-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7) (中文).

^ 胡喆.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计划择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7).

^ NASA探索. 中国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失败看中美差距. 网易. 2020-04-26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萤火一号"变轨失败 未能如约奔火星. 中国日报. 2011-11-10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

^ 刘望.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天问一号”探火提供测控支持. 新浪网.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 李国利; 吕炳宏. 我国首个深空天线组阵系统正式启用. 新华网. 2020-11-18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 李国利; 吕炳宏. 我国首个海外深空测控站为“天问”探火提供测控支持. 新华网. 2020-07-25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 陈略; 平劲松; 李文潇. 基于中国深空站的木星探测器开环测量试验. 深空探测学报. 2018, 5 (4). doi:10.15982/j.issn.2095-7777.2018.04.009.

^ Andrew Jones. China quietly used NASA’s Jupiter probe to test its deep space network. Space News. 2019-11-20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3) (英语).

^ 4亿公里外的火星信号如何接收?祝融号拍摄的图片如何呈现?独家揭秘来了→. 环球网. 央视新闻. 2021-07-30 [2021-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1).

^ Li, Chunlai; Zhang, Rongqiao. China’s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 and Science Investigation. Space Science Reviews. doi:10.1007/s11214-021-00832-9.

^ haibaraemily. 祝融巡视,两器合影,天问一号会开展哪些科学探测?. 新浪微博. 2021-06-11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2).

^ 58.0 58.1 58.2 祝融号火星车顺利发回遥测信号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 中国政府网. 2021-05-15 [202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2).

^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2021-05-15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韩正在北京观看着陆情况. 新华网. 2020-05-15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 专访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 祝融号可能遭遇不可预知的火星沙尘累积. 央视网. 2023-04-25 [202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4).

^ 中國證實:火星探測車「祝融號」恐從休眠變長眠.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8).

^ 专访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祝融号”自主唤醒需两个条件. 央视新闻. 2023-04-24 [2025-02-22] (中文).

^ 林溪; 周长城.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背后有他们的付出. 中国新闻网. 2021-05-17 [202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7).

^ 胡喆、蒋芳. 权威快报丨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 新华网. 2021-02-10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韩正在北京观看着陆情况. 新华网. 2020-05-15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 Yan, Yongzhe; Zhang, Jianli; Qi, Chen; Wen, Bo; Wu, Yunjia; Peng, Song; Ma, Youqing; Jin, Shengyi; Zhang, Shuo; Zhang, Tianyi; Tian, He; Jia, Yang; Liu, Shaochuang. Fast and precise localization of Tianwen-1 Mars roverlanding sit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22-01-01, 67 (2): 204–211. doi:10.1360/TB-2021-0541.

^ 胡喆.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 新华网. 2021-05-22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 胡喆.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公布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网. 2021-06-11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1).

^ 宋云霄. “祝融号”火星车完成既定探测任务. m.news.cctv.com.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 天问一号探测器已进入日凌阶段. 新华网. 2021-10-05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 日凌结束 “天问一号”恢复科学探测. 新华网. 2021-10-22 [2021-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 73.0 73.1 耿言; 陈刚. “天问一号”环绕器进入遥感使命轨道. 新华网. 2021-11-08 [202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 74.0 74.1 赵磊. 中欧火星探测器成功开展在轨中继通信试验. 中国日报中文网. 2021-12-01 [202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 “祝融号”遇强烈沙尘天气 进入冬季休眠模式. 人民网. 2022-05-20 [202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中文(简体)).

^ “冬眠”的祝融号火星车几时“醒”?.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协会. 2023-04-28 [2025-06-21].

^ 天问一号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 新华网. 2022-06-29 [202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8).

^ 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国家航天局. 2023-04-24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 杨昇儒; 翟思嘉 (编).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中央通讯社. 2020-07-23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1).

^ 胡喆.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 新华社. 2020-08-02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中文).

^ 胡喆. “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 新华社. 2020-09-21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中文).

^ 天问一号完成第三次轨道中途修. 新华网. 2020-10-29 [2020-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 完成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 百度百家号 (潇湘晨报). 2021-02-07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Tianwen-1 plane change manoeuvre. [2021-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远火点平面轨道调整. [2021-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Tianwen-1 phasing orbit. [2021-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近火制动 进入火星停泊轨道. [2021-02-24].

^ 刚刚!中国航天器首次登上火星. [2021-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Tianwen1 now in new "relay" orbit with a Period of 8.2 h (2.927128 rev/d), Periapsis 3657.190860 km, Apoapsis 15970.463278 km, Peri height 260.990860 km. Next Apoapsis 12:50 UTC, next Periapsis at 16:56 UTC..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祝融号火星车首次通过环绕器传回遥测数据. [2021-05-18].

^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据.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 Leonard David. China's Tianwen-1 Mars rover mission gets a boost from international partners. Space.com. 2020-07-22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5) (英语).

查论编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系列探测器

火星探测

火星探测任务列表

小行星探测

木星探测

火星

天问一号(2020年7月)

祝融号火星车†(2021年5月着陆)

天问三号(2028年)

小行星

天问二号(2025年5月)

木星

天问四号(2029年10月)

粗体为进行中的任务;†为暂停的任务;斜体为规划中的任务。

查论编火星探测任务

火星探测任务列表

火星轨道器列表

火星人造物体列表

现役飞越探测器

“灵神星”号‡ (2023年发射, 2026年飞越)

“赫拉”号(英语:Hera (space mission))‡ (2024年发射, 2025年飞越)

欧罗巴快船‡ (2024年发射, 2025年飞越)

轨道飞行器

2001火星奥德赛号

火星快车号

火星侦察轨道器

时间轴(英语:Timeline of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火星大气及挥发物演化任务

火星微量气体任务卫星

阿联酋希望号

天问一号

探测车

好奇号

火星科学实验室

时间轴

毅力号

火星2020计画

时间轴

已退役飞越探测器

苏联火星1号†

水手4号

探测器2号†

水手6号(英语:Mariner 6 and 7)

水手7号(英语:Mariner 6 and 7)

火星6号

火星7号

罗塞塔号‡

曙光号‡

火星立方一号(英语:Mars Cube One)

轨道飞行器

火星2号

火星3号

水手9号

火星4号†

火星5号

维京计画

维京1号

维京2号

火卫一计画

火卫一1号†

火卫一2号†

火星观察者号†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

日本希望号†

火星气候探测者号†

火星轨道探测器

著陆器

火星2号†

火星3号†

火星6号†

火星7号†

维京1号

海盗号

维京2号

海盗号

火星探路者号

火星极地著陆者号†/深空2号†

小猎犬2号†

凤凰号

斯基亚帕雷利号†

洞察号

天问一号

探测车

火星通过性评估设备(英语:PrOP-M)†

旅居者号

火星探测漫游者号

勇气号

时间轴(英语:Timeline of Spirit)

机会号

时间轴(英语:Timeline of Opportunity)

祝融号

天问一号

航空器

机智号

任务(英语:List of Ingenuity flights)

火星2020计画

未成功发射

火星1960A号

火星1960B号

火星1962A号(英语:Mars 2MV-4 No.1)

火星1962B号(英语:Mars 2MV-3 No.1)

水手3号

火星1969A号

火星1969B号

水手8号

火星1971C号/宇宙419号

火星96计画

火卫一-土壤号/萤火一号

未来已计划

逃逸与等离子加速及动力学探索者计画(英语:EscaPADE)(2025)

兆赫探索者号(英语:Tera-hertz Explorer)(2020年代中期)

火星卫星探测器(2026)

火星轨道探测器2号(英语:Mars Orbiter Mission 2)(2026)

天问三号(2028)

罗莎琳·富兰克林号(2028)

MBR探索者(英语:MBR Explorer)‡ (2028年发射, 2031年飞越)

NASA-ESA火星样本取回任务

火星样本回收直升机(英语:Mars Sample Recovery Helicopter)

哥萨克舞号(英语:Kazachok)

已提议

火星空中和地面全球智能探测器(英语:Mars Aerial and Ground Global Intelligent Explorer)

火星基地α

火星-土壤号(英语:Mars-Grunt)

已取消计画

空中区域尺度环境调查计画(英语:Aerial Regional-scale Environmental Survey)

天体生物学野外实验室(英语:Astrobiology Field Laboratory)

小猎犬3号(英语:Beagle 3)

生物氧化物及生命检测计画

火卫二及火卫一内部探索者计画(英语:Deimos and Phobos Interior Explorer)

破冰生命计画

火星96计画探测车(英语:Marsokhod)

火星4NM号(英语:Mars 4NM)

火星5NM号(英语:Mars 5NM)

火星79号/5M号(英语:Mars 5M)

火星-星辰号(英语:Mars-Aster)

火星天体生物学探索及搜集者号(英语:Mars Astrobiology Explorer-Cacher)

火星间歇泉跳跃者计画

国际火星冰探测器(英语:Mars Exploration Ice Mapper)

荷兰火星一号

火星微轨道飞行器(英语:Mars Micro Orbiter)

火星探勘者2001计画著陆器

火星通信轨道器

火星有机体搜寻探索号(英语:MELOS)

MetNet计画

NetLander(英语:NetLander)

北极光号(英语:Northern Light (spacecraft))

次火星轨道飞行器(英语:Next Mars Orbiter)

火卫一、火卫二及火星环境计画(英语:Phobos And Deimos & Mars Environment)

影印号

火星调查样品采集计画(英语:Sample Collection for Investigation of Mars)

天空水手号(英语:Sky-Sailor)

红龙号

灶神星号(英语:Vesta (spacecraft))

火星航海家号(英语:Voyager program (Mars))

探测概念

火星飞越

火星轨道器列表

火星登陆

火星车

火星飞机

火星样本取回任务

载人火星任务

火星定居任务

火星殖民

火星地球化

计画

曙光女神计画

火星计画

火星探索联合倡议(英语:Mars Exploration Joint Initiative)

火星探索计画

火星侦察兵计画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

推广

《火星计画(英语:The Mars Project)》

《移民火星:红色星球征服计画(英语:The Case for Mars)》

灵感火星基金会(英语:Inspiration Mars Foundation)

火星学院

火星学会

火星竞赛(英语:Mars race)

任务按发射日期排序;†未成功完成计画目标; ‡表示在前往另一个目的地的途中利用行星作为重力助推。

查论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

国家航天局(CNSA)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A)

运载火箭查论编 中国运载火箭现役国营

长征系列

长征二号丙

长征二号丁

长征二号F

长征三号甲

长征三号乙

长征三号丙

长征四号乙

长征四号丙

长征五号

长征五号B

长征六号

长征六号甲

长征六号丙

长征七号

长征七号改

长征八号

长征八号甲

长征十一号

长征十二号

龙系列

捷龙一号

捷龙三号

快舟系列

快舟一号

快舟一号甲

快舟十一号

混合

中科系列

力箭一号

民营

星际荣耀

双曲线一号

星河动力

谷神星一号

蓝箭航天

朱雀二号

天兵科技

天龙二号

东方空间

引力一号

研制中国营

长征系列

长征六号乙

长征九号

长征十号

长征十号甲

龙系列

捷龙二号

腾龙一号

快舟系列

快舟二十一号(英语:Kuaizhou#Models)

混合

中科系列

力箭二号

力箭三号

民营

星际荣耀

双曲线三号

深蓝航天

星云一号

星河动力

谷神星二号

智神星一号

天兵科技

天龙三号

火箭派

达尔文二号

蓝箭航天

朱雀三号

东方空间

引力二号

箭元科技

元行者一号

退役

长征系列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丁

长征二号甲

长征二号E

长征三号

长征四号甲

风暴一号

开拓者系列

开拓者一号

开拓者二号

开拓者二号甲

朱雀一号

OS-M

注:本模板不收录已取消研发的发射载具斜体表示该型火箭已经发射过但还未成功进入轨道参见: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列表、YF系列火箭发动机、远征系列上面级、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板: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卫星地球遥感

返回式卫星

遥感系列卫星

高分专项工程

吉林一号

天绘系列卫星

地球观测

海洋系列卫星

海洋一号

二号

资源系列卫星(部分与巴西合作)

资源一号

二号

三号

环境监测

环境减灾卫星

云海系列卫星

云海一号

二号

三号

气象

风云系列卫星

军事侦察

尖兵系列卫星

通信与广播

东方红系列

东方红一号

二号

三号

四号

五号

中星系列卫星

鑫诺卫星

亚太卫星

亚洲卫星

烽火系列卫星

神通系列卫星

通信技术试验系列卫星

天通一号

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系列卫星

国网

鸿雁(被合并)

虹云(被合并)

行云(被合并)

千帆

鸿鹄-3

跟踪与数据中继

天链系列中继卫星

天链一号01

一号02

一号03

一号04

一号05

二号01

导航与定位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北斗三号)

中国区域定位系统

天文与空间科学观测进行中

双星计划(与欧洲合作)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号)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怀柔一号)

羲和计划

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夸父计划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

太极计划

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

天琴计划

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与欧洲合作)

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与法国合作)

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研究专项)

未来计划

巡天号光学舱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与欧洲合作)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与欧洲合作)

资助项目

查论编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实施任务一期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DAMPE)

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QUESS)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HXMT)

二期

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怀柔一号,GECAM)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ASO-S)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EP)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微笑计划,SMILE)

三期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慧眼二号,eXTP)

超长波天文阵列(鸿蒙计划,DSL)

系外地球科学卫星(ET)

太阳极轨天文台(夸父二号,SPO)

空间引力波探测编队(太极二号)

斜体字为未发射卫星

分类

技术研究与试验

实践系列卫星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

希望一号

脉冲星导航试验卫星

天源一号

张衡一号

01星

02星(与意大利合作)

空间探测器月球探测

嫦娥系列

一号

二号

三号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

鹊桥

四号

五号

鹊桥二号

六号

七号

八号

天都

一号

二号

月球遥感卫星

月球车

玉兔号

玉兔二号

行星探测火星探测

萤火系列

萤火一号

天问系列

天问一号

三号

火星车

祝融号

小行星探测

嫦娥二号

天问二号

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

外太阳系探测

天问四号

星际快车

载人航天载人飞船已完成

神舟飞船

一号

二号

三号

四号

五号

六号

七号

八号

九号

十号

十一号

十二号

十三号

十四号

十五号

十六号

十七号

十八号

十九号

进行中

神舟飞船

二十号

未来计划

神舟飞船

二十一号

梦舟飞船

揽月着陆器

已取消

曙光一号

货运飞船已完成

天舟

一号

二号

三号

四号

五号

六号

七号

八号

进行中

天舟

未来计划

天舟

九号

低成本货运系统

轻舟货运飞船(计划2025年)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计划2025年)

空间站已完成

天宫一号

二号

伽马暴偏振探测器(天极号)

进行中

天宫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

未来计划

天宫空间站

巡天号光学舱

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

伽马暴偏振探测器二号

月球科研站

已取消

天宫三号

航天服已退役

曙光舱内服

飞天舱外服(第一代)

海鹰舱外服(仅神舟七号)

使用中

舱内服

飞天舱外服(第二代)

研制中

望宇登月服

载人登月未来计划

长征十号

梦舟Y飞船

揽月着陆器

望宇登月服

探索载人月球车

月球遥感卫星

设施航天城

东风航天城

北京航天城

上海航天城

文昌航天城

东方航天港

控制中心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测控通信系统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中国航天测控站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辖远望号船队)

中国深空测控网

发射场系统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辖文昌航天发射场)

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辖东方航天港)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

着陆场系统

四子王旗着陆场

东风着陆场

机构工信部下属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国家航天局

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深空探测实验室

军队系统

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军事航天部队

航天员大队

航天侦察局

国资委下属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四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六院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七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十一院

中国卫通

鑫诺卫星通信

航天科工集团

信息技术研究院一院

防御技术研究院二院

飞航技术研究院三院

运载技术研究院四院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动力技术研究院六院

中国卫星网络地方投资

上海垣信

中科院系统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力学研究所(中科宇航)

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

上海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气象局系统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航天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航天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空探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

中南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航天高级技工学校

民营航天企业

星际荣耀

星河动力

蓝箭航天

翎客航天

零壹空间

天兵科技

深蓝航天

东方空间

箭元科技

火箭派

九州云箭

吉利时空道宇(英语:Geespace)

长光卫星

科创航天

银河航天

天仪研究院

微纳星空

紫微科技

航天驭星

辰海空间

人物科学家

钱学森

赵九章

杨嘉墀

杨南生

屠善澄

屠守锷

王永志

王希季

戚发轫

孙来燕

孙家栋

陈芳允

竺苗龙

欧阳自远

杜庆华

范瑞祥

胡海昌

胡世祥

黄春平

黄纬禄

龙乐豪

栾恩杰

卫一清

叶培建

庄逢甘

任新民

江绵恒

张贵田

张其彬

张庆伟

梁思礼

梁守槃

刘振兴

刘永坦

谢光选

蔡金涛

陆元九

闵桂荣

李济生

姜杰

潘先觉

朱森元

谭永华

航天员查论编 中国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714工程

921工程

在轨

陈冬

陈中瑞

王杰

714工程曙光十九人(1971年)未飞退役

王荣森

方国俊

李世长

王志跃

鲁祥孝

柴鸿良

邵志坚

王福全

孟森林

杜金城

刘忠义

张汝祥

王全博

马子忠

董小海

胡占孜

刘崇富

王福和

余桂林

921工程第一批十四人(1996年)(1998年)已飞现役

杨利伟(神五)

费俊龙(神六、神十五)

聂海胜(神六、神十、神十二)

翟志刚(神七、神十三)

刘伯明(神七、神十二)

景海鹏(神七、神九、神十一、神十六)

刘旺(神九)

张晓光(神十)

邓清明(神十五)

未飞退役

陈全

吴杰

潘占春

赵传东

李庆龙

第二批七人(2010年)已飞现役

刘洋(神九、神十四)

王亚平(神十、神十三)

陈冬(神十一、神十四、神二十)

汤洪波(神十二、神十七)

叶光富(神十三、神十八)

蔡旭哲(神十四、神十九)

张陆(神十五)

第三批十八人(2020年)已飞现役

朱杨柱(神十六)

桂海潮(神十六)

唐胜杰(神十七)

江新林(神十七)

李聪(神十八)

李广苏(神十八)

宋令东(神十九)

王浩泽(神十九)

陈中瑞(神二十)

王杰(神二十)

未飞现役

其他8名入选航天员待公开

第四批十人(2024年)未飞现役

10名入选航天员待公开

相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航天员大队

航天员中心

航天功勋奖章

纪念活动纪念日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2016年起)

3月22日航天质量日

9月21日航天质量日

展馆

中国航天博物馆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

东方航天港航天科普馆

航天展示中心

航天三院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珠海太空中心

文昌市航天科普馆

展览

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

北京(国家博物馆)

香港(科学馆、历史博物馆)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相关作品书籍

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

《航天七部曲》

《中国飞天路》

《挺进太空》

《问鼎苍穹:共和国航天纪实》

纪录片

《东方神舟》

《撼天记》

《太空英雄》

《非凡21小时》

《神六:再上太空》

《神奇的嫦娥五号》

电视剧

《神舟》

《问天》

电影

《飞天》

《我和我的祖国》

音乐

《奔向你》

Posted in 点球世界杯
Previous
All posts
Next